看到這篇刊登在佛光山-人間福報上的一篇文章 
想分享給或許因忙碌生活、不時低頭滑手機、對物慾盲目無止盡追求
而逐漸變得麻木、迷失自我、對生活失去熱情的你我一個思考的方向

——————-追尋——————-

等待時別忘了最初追尋的決心。

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在音樂生命的巔峰時期失聰了,他聽不到遠處的笛聲和教堂悠揚的鐘聲、聽不到自己為心儀女孩譜出的鋼琴聲,也聽不到人們被他偉大作品感動的潮水般掌聲。然而28歲起,逐漸耳聾的貝多芬聽到自己的絕望,但同時也聽到了內心追尋真善美的聲音。終其一生,貝多芬在音樂符號裡不斷地追尋真善美,他的偉大除了憾動人心的音樂,還有強韌而執著的性格所造就的一生。
感官的殘缺,無損於一個創作心靈的偉大,只因為前方有美好的追求。

追尋你心中一向所希冀的,你有時會心跳加速臉紅耳赤、精神抖擻腳步輕快,也許你會因為種種的原因放棄什麼,但不會因而忘記追尋的本懷。
你知道一但失去了追尋的熱情,內心將會陷入無邊的空白,你的感官將不再受到美好的事物的吸引,你食不知味、睡不安穩、花兒不香、風也不溫柔了。 忘記了追尋 ,也就忘記了升起勇氣和力量。世間總有許多值得追尋的事物,是它們 增添了生命的顏色與重量,使得往前走的你更加理直氣壯。
無論是天涯海角的燈塔、燈火闌珊處的一抹微笑、夢中偶見的漆墨大樹、暗戀了許久的那個人,或是醖釀了半輩子的理想,與準備了幾十年的壯遊,都能讓人朝思暮想魂縈夢牽,也讓人意氣風發日子充滿了希望。

梭羅微旬在原野森林中漢自己坦誠相處的日子,28歲那年在華爾登湖蓋了小木屋獨自度過了2年又2個月夢幻時光,寫成了雋永不朽的<湖濱散記>。
45歲就離開人世的亨利,大衛.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,生前默默無聞,死後聲明不墜,因為華爾登湖的沈思、散步身影,已深深印在世人心中。
<湖濱散記>的寂靜與孤獨,也治癒了百年來許多枯萎、粗糙的心靈,人們對書中處處流露的自在、坦然又全然自主的充實愛不釋手,在無法掩卷的同時,也提醒了讀者自身對性靈與自我的追尋。

湖濱散文  

浩瀚宇宙中的間隙過客、大海裡的小小浮漚,人在時間與空間的無裡、在夢幻泡影的無常中,顯得萬分渺小與卑微;但小小的願望與理想,總會因堅持而產生力量,在一片虛無中綻放異彩-只要你有勇氣去追尋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 文/陳菽蓁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我從梁實秋的大女兒梁文茜追憶父親 <我眼中的父親梁實秋> 的描述裡
對於那個大時代因戰爭和政治迫害造成的悲劇感到難過 也佩服他們的堅強韌性、豁達和愛國
來看文學大師的嗜好倒是很有趣 梁實秋除了喜歡吃、下圍棋、逛書攤..還喜歡放風箏呢
我也想放風箏 可惜現在文具店裡賣的風箏選擇性很少、沒那麼多種類
從小到大也沒真的放過風箏 好不容易發現台中科博館前面有片大草原 卻不准放 呃..WHY?!
政府再不多規劃和開放ㄧ些方便讓民眾去從事這有益身心健康的戶外休閒活動
都不知道平時可以去哪兒 只能宅在家打電腦 身心都不健康呢

只可惜了這富文化色彩傳統休閒活動卻不好好推廣 不久可能會絕跡吧 

19-20世紀的文學作家的文章 不論是貝多芬的音樂, 梭羅、梁實秋的散文
有機會拿來閱讀欣賞 反而可以找到一些讓人心靈平靜、獲得滿足的東西
我想是來自簡單生活中單純的力量 那份悸動的初心

湖濱散文  

最後 不論你是否已經找到要追尋的東西
套句泰戈爾的話共勉之-“當我們愛這世界時,我們才生活在這世界裡。
*本文圖片擷取自網路,僅為意示。

0